贫穷的本质 -- [印度] 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 埃斯特·迪弗洛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大多数人在面对贫穷等问题时,本能反应是慷慨,但在重新考虑后常常失去信心。
-- P3
关于外来援助的两种观点:
- 它能启动一种良性循环;
- 它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 P4
我们应在力所能及时向穷人伸出援助之手。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
-- P6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 10 亿?
“贫穷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都能吃饱饭。
至少就食品储量来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吃饱饭。
饥饿的确存在于当今世界,但只是人类食物分配方式的一种结果。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
-- P31
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机遇,这种影响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开始了。
“巴克假说”:母体子宫的条件对婴儿生活机遇有长期影响。
-- P38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 P42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有什么效果。
-- P42
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婚礼、葬礼、电视机等)
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
-- P42~44
感觉貌似也可以理解,有些是习俗(虽然不算是好的习俗),比如过度铺张浪费的婚礼和葬礼,国内也很普遍。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麻痹。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 P46
穷人即使在自己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也不会吃的更多更好;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相反,对儿童及孕妇的直接营养投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回报。
-- P47~48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好摘的果子”似乎有很多,从疫苗到蚊帐,都是一些低成本却可以挽救生命的东西,但很少有人会采取这样的预防性措施。
-- P49
在杰弗里·萨克斯看来,有一种基于健康的“贫困陷阱”,但我们可以向穷人提供“梯子”,帮他们逃离这些陷阱。
-- P56
逃出“贫困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们似乎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那样做。
-- P59
“心理沉默成本”:人们更有可能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此外,人们可能会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是由于某物品是廉价的,人们便有可能认为它没有价值。
-- P67
然而,目前有大量严谨的实验表明,人们不怎么使用那些免费得到的东西的传闻有些言过其实了。
-- P68
无论是主流政治左派还是右派,对于接种奖励的不信任都可归结为一个信仰问题:不要贿赂别人去做你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
-- P74
新冠疫苗出来的一段时间,国内也有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类似的措施,给与一定的奖励来激励接种疫苗。
虽然没有看到过统计数据,个人感觉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促进效果的。
如果目的和结果都是好的的话,过程和方法的而一些不完美还是可以接受的。
“时间矛盾”:我们对当前和未来的开发是截然不同的。
贫穷的家长可能完全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而费用却要今天来支付。
-- P76
罚款或奖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这是他们心中向往却总是在拖延的行动。
-- P77
这里讲到了《助推》这本书,恰巧之前我也看过,有时候很小的奖励(甚至不需要奖励),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的挑战在于,设计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助推物品”。
-- P77
我们有些天真且过于自信地以为,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做正确的事。
但他们之所以会拖延接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接种的好处。
-- P78
这让我想到了“理性人”的概念,经济学中认为在经济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但是很多时候事实却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其实无法理性的控制自己。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 -- 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的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 P80
第四章 全班最优
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对学生不具有吸引力,既不是因为入学难或缺乏人才需求,也不是因为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
-- P84~85
这一章的很多观点比较难理解的原因是国情的差别。有些情况类似,但很多情况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相反的,也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作于十年前,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这里讲到的学校不具吸引力,后面讲到的私立学校。
供求之战
“供应达人”:强调供应学校教育
让孩子上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正是学习的起点。然而,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东西,那么上学对他们来说就毫无用处。
-- P86
现在孩子都是“鸡娃”,内卷的不行,感觉国内几乎不存在这种情况。
虽然说可能对于培养世界级顶尖人才来说(后面也有提到发展中国家类似的教育目标),这种方式并不理想,但从现在的国情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之所以现在开始出现要求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响,这也是由国情决定的。
国家在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虽说从人均上看仍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已经开始参与世界高科技市场的竞争,此时高端人才需求的压力会倒逼教育方式的改革。
可惜即使改革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就像华为那样,去别的国家抢人才,短时间内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策略。
印度公立学校 50% 的教师都在上课时间缺席。
-- P87
这在国内就很难想象了,反而都是老师抢着去上课。
“需求达人”:除非有并且需求,否则根本没有必要提供教育。
在他们看来,教育质量之所以低下,原因就在于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觉得教育真正的好处(即经济学家所谓的“教育回报”)并不多。当教育回报足够高时,根本无需政府的推动,入学率自然会提高。
-- P89
这段话搁现在看,可能觉得哪里还有家长不重视教育,但是回想之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确实有一部分在上了小学就退学的,而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没有继续学习的就更多了。当时这些孩子的家长可能也是基于“教育回报”低考虑的。
这也可以用来说明现在为什么“鸡娃”这么多,因为家长觉得“教育回报”高,而且是很高很高(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高,甚至可能由于内卷,导致其投资回报已经相当低了)。记得之前在看何帆的《变量 2》,里面也有讲到教育的问题。其中讲这一代家长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是最低的。想想也是,现在补习班动辄每年数万,甚至数十万,如果单从“投资回报”来看,家长们自己也清楚这很有可能是回不了本的。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呢?也可能要归结于工作种类的偏见,认为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更尊贵。这应该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才这样,很多发达国家也这样。这可能要归结于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层人总是脑力劳动者,以至于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这些工作比较高贵。
“需求达人”观点的核心是,教育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投资:人们投资于教育,就像投资于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目的是挣到更多的钱,增加未来的收入。
-- P90
这里提到了“养儿防老”的概念,和国内如出一辙,如果倒退到三四十年前,那时候大都是这种想法。
有条件现金转移(CCT):贫穷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定期上学,而且这个家庭得采取预防性保健措施。
-- P92
让市场操纵一切,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接受教育。除非我们能够完全消除收入差距,否则公共供应方的干预就是必要的,这种干预可以使教育变得更廉价,使我们更容易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次机会。
-- P94
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有用吗?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教育质量低下,但学校还是有用的。
印度尼西亚的刺激供应计划:学校的建立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则,即优先考虑失学儿童人数最多的地区。
台湾地区: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接受 9 年的义务教育
-- P96
由需求推动的标准策略:私立教育。
私立学校的孩子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学到的更多。
-- P96、98
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的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将教育看成过一种彩票,而不是一种安全的投资。
家长们会认为,前几年的教育付出比以后的教育付出少得多。
家长们看到的是一条实际上不存在的 S 形曲线。
这条 S 形曲线表明,除非家长们愿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否则他们只能孤注一掷,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那个孩子身上,确保这个孩子接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将教育投资分摊给所有的孩子。
布基纳法索的一项研究发现,智力测验得分高的孩子,更有可能被学校录取,但当他们的兄弟姐妹得分高时,他们入学的概率就会降低。
实际上,教育不应该存在“贫穷陷阱”: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是有价值的,但家长们认为教育的回报呈“S”形,这在无意中营造着一个“贫穷陷阱”,进而催生一个真正的“贫穷陷阱”。
-- P101~104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几个学年或大学学习。与此相关的一种残酷压力是使课程“现代化”,更具有科学性,并且变成更厚更沉的课本。
-- P104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愈演愈烈了,国内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县城,中小学教育的内卷已经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了影响。进入初中,班级里几乎没有不戴眼镜的,而且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之前对这种问题没啥感觉,自从家里有了一个初中生。虽然内心并不想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但是学校、现实、未来的前途各方面确实存在这些压力。国家也在出各种减负的政策,而且这两年政策的力度确实也在加深,特别是禁止课外辅导班,确实减轻了不少家长的经济负担。但这只能算是治理了一部分表象,内卷的症结还是存在。
发展中国家的教师具有精英偏见。
-- P105
这里的精英偏见是指种族、阶层一类的偏见。国内在这方面的问题应该说算是比较少的。
为什么私立学校在普通学生教育方面表现一般--他们的重点在于,为某种艰难的公共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因为那是通往更大成功的踏脚石。这种考试需要有超前的学习能力及全面的教学大纲。然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跟不上,这一现实虽然令人遗憾,确是不可避免的。
-- P109
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以及不恰当的教师鼓励机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没能完成自身的两大任务:
- 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
- 发掘人才
-- P113
也许解决教育内卷的出路就在这两大任务上,基本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健全职业教育来培养,因为很多大学的教育其实对未来工作的帮助并不大,而如果职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受企业的欢迎,这也许就能改变社会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前途。
发掘人才正是我们现阶段所需要的。顶尖人才的缺失会影响到国家的竞争力,也就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关注基本技能并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每个孩子及其老师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就能掌握这些技能。
-- P114
通过对课程及学生进行分组,让孩子们以适合自己的进度学习,确保落后的学生专注于基本知识,这样做可以实现巨大的收益。
-- P115
不得不说,这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确实做的很好。很多课程都分很多难易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没有那么高。
但我个人理解,这些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高生产力水平的。
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足够高,即使只学会了基本知识,也足以保证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仅仅只学会基本知识,并不足以保证这些。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家长反对分班、分组教育的原因,现在的教育体系下,这样做只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对优等生来说是利好的,但是对于差生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失去追赶的动力。
像我们现在的现状,或许出路就只能在职业教育上了。德国的职业教育据说是最好的,应该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个孩子提供机会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可能想要的学生。
-- P117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大多数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人口政策。
印度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都是加强人口控制措施方面最有名的例子。
-- P121
托马斯·马尔萨斯:国家拥有多少资源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人口增长一定会使国家变得更穷。
-- P123
降低生育率可以使每个人变得更富有。
-- P123
尚无有力证据表明,更大的家庭对孩子不利。
-- P127
增加避孕措施获取渠道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改变社会准则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社会准则或许也是社会经济利益的体现。
-- P137
对于全球大多数穷人来说,子女给父母养老的观念是极为平常的事。
如果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长期保障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预见到,当生育率有所下降时,财政储蓄就会增加。
而对于那些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家庭来说,效果尤为明显,这符合养儿防老的观点。
家庭规模与储蓄之间的有力联系,或许有助于说明这样一点,即孩子越少并不意味着他们越健康或受教育程度越高。
-- P138
针对男孩女孩的相对价值,一个家庭会怎样对待女孩,或许最突出的表现来自中国,因为中国是男女孩比例失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P141
个人认为这可能还是受经济能力的影响,在耕种主要靠男劳动力的情况下,自然会希望家里多生男孩,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必然会想方设法的选择性生育。再加上国内自古就有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女比例失衡为何这么严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现象最近一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至少对现在这一代成年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了。
反倒现在国内的问题可能已经跟本章的主题相反了。家庭成员过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渐渐成了主流的问题。
家庭决定被看作是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至少是夫妻双方)谈判的产物。
这种家庭观念常常被成为“有效家庭”模式。
-- P142~143
家庭的特点并不在于家庭成员间的契合度有多大,恰恰相反,他们会遵循社会承认的简单规则。
家庭成员被一条纽带绑到了一起,但这一纽带并不是高效分享资源及责任的能力,而是一种不完整的、粗糙的且常常松散的“契约”,其中规定了每位家庭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责任。
-- P145
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就是,让人们觉得没必要生很多孩子(特别是儿子)。
-- P148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对于穷人来说,冒险不可避免,他们常常自己做着小生意,或是经营农场,或是做零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 P151
贫穷的风险
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但对冲基金经理不需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
-- P155
全球经济危机的确增加了穷人的风险。
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穷人来说,事情似乎并不比往年更糟,因为他们的境况一直都很糟。
-- P157
障碍
穷人怎样对应对这风险呢?
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第一个自然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在时局不好时,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
-- P160
最好的办法通常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
-- P161
穷人降低分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
-- P162
家庭还会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印度的农户利用婚姻作为一种分散大家庭“风险组合”的方式。
-- P162
另一种保险的方式或许就是,生很多孩子。
-- P162
穷人应对风险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 P162
另一种处理风险的方式是,村民们互相帮助,渡过难关。
-- P163
互助保险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道德责任。
但健康问题在基本的助人为乐的道德责任之外。
-- P167
穷人的保险公司在哪里?
很难对保险公司进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被保险人实行监督。
-- P168
另一个问题是“逆向选择”。
价格合理的医疗保险计划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参保,保险公司就不会承担高风险。
-- P168~169
感觉支付宝里的互助保就是个类似的问题。“逆向选择”导致保费越来越高,导致退保的人越来越多,以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只会导致整个保险都取消了。
第三个问题是明目张胆的欺诈作为。
-- P169
为什么穷人不想买保险?
投保需求低的第一个可能性就是,政府破坏了这一市场。
-- P172
另一种可能是,穷人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
但实际上,农民能够理解保险的核心概念,以及保险是怎样运作的,他们只是对买保险不感兴趣而已。
-- P173
可信度始终是保险产品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保险合同要求一个家庭预付一些钱,而他们将来能否得到补偿则由保险公司决定,所以这个家庭一定要完全信任该保险公司。
遗憾的是,这种可信度的缺乏或是一种地方病,它取决于产品的性质,以及保险公司应对任何欺诈可能的方式。
-- P174
第二个可能是时间的不一致,在决定是否买保险时,我们需要现在付出行动(支付保险费),但回报却发生在未来。
-- P175
政府需要扮演一个明确的角色,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取代私人保险市场。
但就目前来说,政府应该为穷人支付部分保险费。
-- P175
最近的“苏惠保”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保险内容还是比较全的,而且价格相当优惠。
希望不会像支付宝的互助保那样。
第六章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贷款给穷人
穷人很少向正规贷款机构借钱。
-- P180
从非正规渠道借钱所支付的利息一般都很昂贵。
-- P180
为什么有些人需要支付高利率?一个标准的解释就是,他们违约的概率更高。
-- P182
“乘数效应”:当利率上涨时,借款人有更多理由想办法不偿还贷款。这就意味着,借款人需要受到更为细致的监督,而这又增加了贷款成本。利率会因此而进一步上涨,借款人需要更多的监督,如此循环反复。
-- P184
对一些大计划的小见解
小额信贷机构的官方政策就是,永远不使用暴力威胁。
小额信贷机构与传统放债人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行事极为谨慎。
-- P188
小额信贷的局限性
小额信贷机构对于零违约率的关注确定了它们对其潜在借款人的严格要求。小额信贷精神与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之间显然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因为,企业家精神常常意味着保险,而且无疑还有偶尔的亏损。
-- P196
让人们相信一家小额信贷机构没有未来,这是确保其真正没有未来的最简单的方法。
-- P198
第八章 节省一砖一瓦
如果你问房主为什么保留未建成的房屋,他们的回答通常很简单:这是一种省钱方式。
如果穷人仍然一砖一瓦地节省,那么原因一定是,他们没有省钱的更好方式。
-- P205~206
为什么穷人不存更多的钱?
“储蓄俱乐部”:其中每一位成员都要确保其他人能够实现他们的储蓄目标。它利用全体成员的储蓄,向其组员提供贷款。
在非洲,最流行的方式是轮转基金。轮转基金的成员的定期见面,每次见面时,所有都将相同数量的钱存入一个公用钱罐。基于轮换的方式,每一次会有一个成员拿走整个钱罐。
-- P208~209
存款心理学
印度水果小贩和肯尼亚农门的经历表明,有些人即使能够获取良好的存钱机会,也存不住钱。这说明存钱的障碍并非全都来自外部压力,部分原因还在于人类的心理因素。
“时间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我们在花钱的同时,也在计划着将来省钱。换句话说,我们希望,“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有耐心。
买下今天想要的东西(酒、糖或脂肪类食品,小饰品等),但计划着明天将钱花在一些更合理的地方(学费、蚊帐、修缮房屋等)。
我们想象着会在将来购买的东西,并不总是我们今天已经买下的东西。
-- P217
鉴于这种自我意思,穷人的很多存款方式似乎都是为了保障钱的安全(既要防别人也要防自己)。
-- P218
第九章 不情愿的企业家们
如果你拥有的不多,那么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 P228
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只要得到恰当的帮助,即使最穷的人也能成功经营一些小生意,并通过这些小生意改变自己的生活。
-- P234
最初的馈赠及支持似乎开启了一个良性循环:只要能够得到机会,即使遭受过重创的人,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并摆脱极度贫穷。
-- P235
穷人的生意
第一,虽然很多穷人都在经营着生意,但他们经营的都是一些小生意;
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
-- P235
边际收益和总体收益
边际收益将决定你是否应该减少或增加投资。
总体收益是指出去所有运营花费之后的总收入。如果总体收益不足以抵消你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及成本,而且你认为情况不会很快得到改善,那么你就应该停工。
一个矛盾之处就在于,在边际成本很高的情况下,总体收益可能会很低。
-- P237
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
由于人们知道自己每个月都会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
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对未来的支出做更多贡献,而且也使现在的借款变得更容易,更廉价。
-- P253
好工作是稳定的、工资可观的工作,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让人们去做中产阶级擅长做的事情。
-- P254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城市很少会为穷人制定住房规划。
-- P255
第十章 政策,政治
一种制度化观点:发展的真正问题在于找到良好的政策:这是一个如何挑选出恰当政治程序的问题。
-- P260
杰弗里·萨克斯:腐败是一种“贫穷陷阱”。贫穷会引起腐败现象,而腐败现象的发生必然会促使贫穷的产生。
-- P260
政治经济
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
-- P263
通常来说,一种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它必须要符合当地的特色,因此,任何照搬式的制度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有可能,所有的改革都必须逐步进行,要知道,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
-- P266
边缘的变化
从底层的观点出发,我们发现,要增强职责和减少腐败,我们不一定要对政体进行彻底地改革。
尽管大规模的民主革命少之又少,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是发现民主在地方一级被一定程度的引入。
同样,即使没有固定的、大的反腐体系,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还是有可能的。
-- P268~269
实践中的非集权化和民主
如果规则的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别,那么由谁来指定规则就很重要了。
-- P274
将权利赋予人民,但不是所有的权利。
-- P275
他们或许是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地点,出于自身利益才出台这些政策的,而这些政策恰巧是有利于穷人的。
同样,相反的情况也会成立。有时,糟糕的政策也出于良好的意愿。
-- P280
部分问题在于,即使政府的用意很好,他们却很难做出尝试。
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当自由市场出于某种原因无法发挥作用时,政府干预才有必要出现。
结果,政府的代理人无法因为其他人带来价值而得到回报。
这一现象具有两个重要的异议:
第一,我们很难对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务员有很多规定要遵循。
第二,破坏规定的诱惑力总是存在的,无论公务员还是我们都是一样的,这常常会导致腐败及渎职现象的发生。
-- P281
由于缺少正确的信息以及政府长久以来的失败,人们对政府的信任越来越少。
-- P282
三大问题: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
-- P284
大规模的浪费及政策失败之所以会发生,常常是因为政策规划阶段的懒惰思想,而不是任何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 P287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政治经济学的那种观点,即政治总会优先于政策。
-- P287
伊斯特利认为,西方的“专家们”没理由去判断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组政治机构是好是坏。
萨克斯认为,糟糕的机制是贫穷国家的通病:通过专注于具体、可测量的计划,或许以某种有限的方式,甚至在一种糟糕的机制环境中,我们可以成功地消除贫穷,让人们变得更富有、更有文化,开启一个良性循环,由此,良好的机制便会随之而产生。
我们同意这一观点:政治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这使我们很难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改进机制及政策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认真了解每个人(穷人、公务员、纳税人、当选政客等)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及机制,避免腐败或渎职现象的发生。这些变化还在继续,并开启一场寂静的变革。
-- P291
总结
-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有很多实例可以说明,一条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
- 它必须是人们尚未知晓的;
- 信息的发布方式必须是简单而有吸引力的;
- 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
-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
-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
-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 对于人们能做些什么或不能做些什么,最终将变为自我实现的诺言。
-- P293~297
贫穷的本质 -- [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 [法]埃斯特·迪弗洛